2017年11月22日 星期三

台灣經濟的兩帖處方︰鬆綁與創新

社論》台灣經濟的兩帖處方︰鬆綁與創新
2017-11-23 06:00  自由時報

台灣經濟陷入低潮,今年似有脫離谷底、反轉回升的跡象,研究單位評估今年經濟成長率可達二.五%,表現亮眼,令人欣慰。然而,今年的成長動能大多來自蘋果手機熱銷與全球貿易增長的激勵,亦即外部需求的強勁拉抬,內部需求依然疲弱,因此多數民眾對經濟復甦顯得無感,低薪與所得停滯依舊是普遍現象,必須徹底根治翻轉,台灣經濟始有奮起的希望。

台灣經濟再起的前提,乃是產業結構順利轉型,以及扶植新創產業迎戰全球勁敵,若只依賴原有低毛率的產業,將會被殘酷的市場淘汰。未來全球的主流新興產業,目前看來趨勢為︰人工智慧、自動化、綠能、電動車、自駕車、大數據、生技、電商、社群網站等。小英政府揭櫫的「五+二產業」,大抵抓住正確方向,但是如何落實,重點在鬆綁與創新,也就是打破舊有成規、制度與法令的束縛,既鬆綁除弊甚於興利的偏執,更鼓勵企業勇於創新,充分發揮研發的能量,方可建立新產業的聚落,擁有先進的科技與競爭力。

其實,創新與鬆綁是一體兩面,產業意圖創新,就必須擁有實驗與容忍犯錯的空間,若是法規制度依舊墨守成規,無法容納新的做法與構想,創新必然遭到扼殺。然而,台灣本身的法令制度一向重視穩定,抗拒變遷,堪稱超穩定結構,缺乏新生事務萌生的土壤;尤其,一旦舊法不能適應新形勢,甚至成為進步的絆腳石,若要推動改革,常常也是瞻前顧後、步履蹣跚,無法邁開腳步,大膽向前行。其中的兩大癥結是︰圖利與反商情結作祟。圖利的緊箍咒,讓一些土地開發案、BOT、公共工程標案、產業獎勵與官方資源挹注,在在綁手綁腳,無法吸引廠商投資,導致國內公共建設的延宕落後。同樣的,指控偏袒資方的反商情結瀰漫,亦使得政黨憂心被抹黑,投鼠忌器,導致法案無法鬆綁,反而設定了嚴苛的規定。這些是台灣經濟向上提升的重大路障。

易言之,無法鬆綁,給予產業彈性,就缺乏創新。偏偏台灣充斥以圖利與偏袒資方之名反對鬆綁的濃厚氛圍,現在審議中的勞基法再修正,就是最典型的案例。勞基法上波修法,在民粹壓力下加入一例一休、七休一等嚴苛條文,不管百工百業的不同工作型態,一體適用所有產業。結果,一例一休等條文既無法適用於生產線之外的服務業,更阻礙了二十一世紀新創產業的發展,因此在施行並引起反彈之後,再修正乃是不得不然的舉措。遺憾的是,部分政治人物明知勞基法朝鬆綁方向修法,實為正確的做法,卻依然以選票做為考量,或批再修正將使台灣倒退三十年,或進行議事抗爭,大作政治秀,強力阻擾台灣產業的鬆綁與創新。
其實,當前勞基法已不適用於產業發展,二十一世紀更是數位產業與網路當道的年代,人工智慧、大數據、自駕車與自動化生產等漸趨成熟,台灣還在討論如何用一部以舊工廠法為本的勞基法來規範所有勞工,簡直是荒謬離譜,不知今夕是何夕!如果美國制定了一部美稱保障勞工權益的台版勞基法,壓縮了創新與彈性,則當前引領全球科技產業風騷的矽谷與美國科技五巨頭「FAAMG」—臉書(Facebook)、蘋果(Apple)、亞馬遜(Amazon)、微軟(Microsoft)和Google,能否還有今日的盛況?令人存疑。


其實,勞基法如何修正只是小節,掌握彈性、鬆綁的精神,才是推動進步的要義。這次修法根本不是為了壓榨或剝削勞工權益,只是要給予產業更大的彈性與鬆綁,方便其生產作業,強化競爭力,也獲得六成民意的支持,合法性與正當性無庸置疑。可嘆的是,部分政治人物、勞運份子與學者或囿於意識形態,或意圖拉攏特定選票,仍然不斷作秀,進行無謂的抗爭,看似悲壯,實質上卻成為阻擋台灣進步的攔路虎而不自知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