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1月12日 星期日

自由廣場》台灣電費世界第2、第7低的省思

自由廣場》台灣電費世界第2、第7低的省思
2017-11-13 06:00 錢建文  自由時報

行政院長賴清德上任之後,最積極處理的問題就是產業界提出來的「五缺」。其中對於「缺電」問題,他提出三大政策方向,其中之一為「空污改善」;也提出三個執行策略,其中之一是「增加供給」。但是無論何種發電方式,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;因此增加供給的執行策略,明顯與空污改善的政策方向相反。其實更大的問題是「缺電」不是根本的問題,根本問題是台灣過去錯誤的產業政策。
擁有高污染、高耗水、高耗能的「高碳企業家」,運用其資本影響台灣政治,將大量成本外部化,因而享有鉅額盈餘,但卻對台灣的GDP貢獻有限,也使台灣面對因為高排碳而受到國際制裁的風險。台灣每年每人均用電量為一萬多度,韓國為九千多度,日本七千多度,德國則為六千多度。台灣政府口頭上喊了二十年的產業轉型,也訂了好幾次的減碳目標,但是都沒有實際去做。這種「口是心非」才是問題,「缺電」並不是問題。

要如何解決產業轉型,改善空氣污染,減少溫室氣體排放,又能增進經濟成長呢?
先看看台灣的電費。國際能源總署在二○一七年發布最新統計資料,二○一六年台灣的住宅用電為全球第二低,工業用電則為全球第七低。照理說台灣的能源都靠進口,成本比很多國家更高才對。台灣低廉電價造成連環問題,要解決這些問題就應該要大幅提高工業用電與民生用電大戶的電費;如此就能促使低附加價值的石化產業轉型,引導大眾節電並因而立即減少空氣污染,步上與先進國家用電量與GDP脫鉤的相同道路。如此對絕大多數的國人是有利的,因為可以減少將我們繳的稅拿去補貼用電大戶,也可以減少因為空污造成的疾病負擔與生產力的損失。產業轉型之後也可以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,可以說是多贏策略。

健康不能等,國家要向前。五缺並不是問題,問題在數十年來錯誤的產業政策與能源政策。為了國家發展與人民福祉,賴院長不應因襲過去的錯誤,而應該要去制訂規範將外部成本內部化,使高碳企業家們負起應有的企業社會責任。

(作者為彰化醫療界聯盟理事長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